精读整理丨钙钛矿在太空光伏应用的研究进展(第一期)

发布时间:2025-09-11 分类:新闻中心行业洞察

摘要:

本文系统综述了金属卤化物钙钛矿(MHPs)在太空光伏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。

 

Advances in Perovskites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in Space

DOI: 10.1021/acsenergylett.2c01099

 

本文系统综述了金属卤化物钙钛矿(MHPs)在太空光伏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SCs)凭借其轻质、柔性、低成本溶液加工和高效率(>25%)等优势,被视为太空能源系统的理想候选。然而,太空极端环境(如高能辐射、温度波动、真空和原子氧)易导致器件性能退化,其中辐射损伤(质子、电子、中子及γ射线)是最主要威胁。本篇综述对比研究了钙钛矿组件在太空环境下的损伤机制,并在此结果上提出了相关器件结构优化策略。同时,作者指出具有优异抗辐射性能的CIGS组件能够与钙钛矿组成叠层电池,能够兼具高辐射耐受性(85%效率保持率)与轻量化(4W/g),是当前最有潜力的太空应用方案。目前而言,钙钛矿技术尚能完全替代传统Ⅲ-Ⅴ族多结电池,但其在低成本、轻量化航天器中极具竞争力,未来需结合二维材料提升稳定性,完善相关的太空测试标准。

 

 

一、引言与背景

Part.1

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SCs)作为新型光伏技术,凭借高效、低成本、轻量化、柔性等优势,在地面光伏领域已展现巨大潜力。其晶体结构通式为ABX3,通过化学组分调控可灵活调节带隙,适配单结或多结串联结构。

在太空应用中,传统光伏技术(如硅基、III-V族多结电池)存在重量大、成本高、抗辐射性有限等问题。例如,国际空间站的硅基太阳能电池阵虽能输出 120kW功率,但单位重量功率仅0.38W/g,且在电子辐射(1MeV)下效率衰减明显(初期PCE 16.9%→末期12.5%)。相比之下,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单位重量功率可达23W/g,且柔性特性适合制备 “可展开式太阳能阵列”,大幅降低发射成本。

然而,太空环境的高能辐射、极端温度、高真空等因素对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。本文系统分析了钙钛矿在太空环境中的性能表现及优化策略。

 

 

二、太空环境的挑战

Part.2

航天器所处的太空环境极为恶劣,主要面临七大挑战,其中对光伏材料影响最大的包括:

1. 高能辐射

太阳风(质子、电子、氦核)、宇宙射线、范艾伦辐射带(内带捕获高能质子,外带捕获电子)。

影响:导致材料晶格缺陷、原子位移,引发性能衰减。低地球轨道(160-2000km)中,电子(1MeV)和质子(100keV)通量分别可达6×10³/cm²s和10⁴/cm²s。

2. 极端温度波动

温度范围从-150°C到+180°C,昼夜交替形成剧烈热循环,导致材料热胀冷缩、相变甚至分解。

3. 高真空与原子氧

高真空引发材料放气、冷焊等现象;200-800km高度的原子氧(占高层大气 80%)可腐蚀材料表面,破坏化学键。

4. 太空碎片

地球轨道存在超过1.3亿块太空碎片,碰撞可能导致航天器损坏。

 

 

三、太空环境对钙钛矿材料的影响

Part.3

钙钛矿的抗辐射性能是其太空应用的核心考量,研究其相关的损伤机制有助于寻求到相关的优化策略:

1. 辐射损伤机制

太空辐射包括质子、电子、中子、γ射线等,对钙钛矿的损伤机制如下:质子与电子(直接电离辐射):高能粒子撞击导致晶格原子位移,形成空位、间隙等缺陷,引发电荷复合加剧。例如,1MeV电子辐射剂量达1×1015粒子/cm²时,MA0.7FA0.3PbI3基器件会分解为PbI2(光惰性相),导致其PCE从20.6%骤降至3.4%(图6a)。


图6

 

中子与γ射线(间接电离辐射):中子通过核反应产生原子反冲,形成不可逆缺陷;γ射线则断裂化学键(如C-H、N-H键),但部分钙钛矿(如MAPbI3)可通过H+离子钝化缺陷实现自我修复(图11e:MAPbI3在γ射线照射下的自我修复机制,I离子重新结合形成完整晶格)。

图11

 

2. 热波动与真空效应

除了辐射损伤之外,热波动与真空效应也是影响组件性能和寿命的重要因素。

温度循环:太空温度范围为-150~+180℃,钙钛矿可能发生相变(如MAPbI3在-113℃以下从四方相转为正交相),导致载流子扩散长度下降(图13b:MAPbI3的载流子扩散长度随温度变化,低温下仍保持>1μm,满足电荷提取需求)。

图13

高真空:引发材料脱气(如释放CH3NH2、HI),需通过封装技术(如氟聚合物涂层)抑制挥发。

 

 

四、太空适配的器件结构设计

Part.4

为满足太空应用需求,钙钛矿器件在基材、结构(包括叠层)和封装技术以及材料上需特殊优化:

1. 基材与封装

基板:石英基板替代玻璃,减少辐射致暗(透光率损失从30%降至5%);柔性PET基板适合可展开阵列,加工温度需< 250℃。

封装:采用 “石墨烯/金属” 复合层,阻挡原子氧侵蚀(200~800km高度原子氧占比80%),并通过ASTM E1559脱气测试(挥发物< 0.1%)。

2. 串联结构设计

钙钛矿/CIGS串联:结合CIGS的高辐射抗性,68 MeV质子照射后PCE保留 85%(图8a),单位重量功率达4W/g(远超III-V族电池的0.4W/g)。

全钙钛矿串联:太空环境下其抗辐射性能优于III-V族多结电池,10¹²质子/cm²剂量下效率衰减仅10%。

图8

 

3. 材料

全无机钙钛矿,混合卤素钙钛矿组件:混合卤素钙钛矿组件在辐射环境下会发生的分解是可逆反应,同时能够提升晶体的一致性,可以有效提升组件性能。全无机钙钛矿组件在4K温度下性能无明显变化(图14e)。

图14

 

 

五、结论与未来方向

Part.5

1. 研究结论

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太空应用中展现出高功率密度、抗辐射潜力,但仍面临三大挑战:

长期稳定性:极端温度与辐射协同作用下的寿命需提升至10年以上;

工艺标准化:需建立适配钙钛矿的太空测试标准(如低能质子照射评估);

可持续性:铅基材料的毒性需通过无铅化(如锡基、锗基)解决。

2. 未来方向

材料创新:开发全无机钙钛矿(如CsPbI3)减少有机成分挥发;

结构优化:集成2D材料(如石墨烯)增强界面稳定性;

应用拓展:针对月球、火星等特定环境(如低光照、低温)定制器件参数。

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太空光伏提供了轻量化、低成本的解决方案,其抗辐射性能与串联结构设计使其有望成为下一代太空能源技术。随着材料稳定性与工艺的突破,钙钛矿将为深空探测、地外基地建设提供关键能源支撑。


 

微信